赵云海
云上设计师俱乐部特约推荐
城市:南京市
公司: 云海设计有限公司
参赛作品: 先锋书店·碧山书局
空间类型:商业
个人/公司简介:
东南大学建筑学院-客座授课专家
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环艺分会-副会长
设博会华鼎奖-评委
COD云海设计-创始人
重构至无建筑-设计总监
融策传媒-艺术总监
意大利 A Design Award -银奖
法国GPDP Design Award -TOP10
美国IDA Design Award- 银奖
英国LONDON Design Award-银奖
日本IDPA 先锋设计奖-TOP100
亚太设计APDC Design Award -金奖
《中国设计年鉴》2024年度入选作品《普堂》
设计说明 | Design Instruction
徽州文化,又称“徽文化”,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(敦煌文化、徽派文化、藏文化)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徽州人“儒而后贾”、“贾而好儒”,广交官府、文士,有较好的文化素养,建造的古建筑风格独特,布局合理,装饰精致,变化自然,具有纯正天然的乡土气息。加之徽州盛产木材,民间向来就有雕刻、绘画传统,砖雕、木雕、石雕别具一格。同时盛行尊本敬祖之风,各村均建祠堂,且有宗祠、支祠、家祠之分。
在这个小村落里,坐落一座汪氏家祠启泰堂,建于清嘉庆年间,距今已有230余年。而这座经历无数历史时间的小家祠于2014年注入了新的血液——碧山书局,是南京先锋书店第八家分店,乡村第一家书店。先锋书店十年来致力于扎入乡村,不是商业的需求,是文化的传播,让那些最难能读到书的地区有了因读书爱书而聚集的文化乌托邦。
经历了十年的时间冲刷、日晒雨淋,碧山书局也面临了许多运营难题,天井两边的文创产品和书籍因长期日晒出现褪色爆裂,极大的增加了店内的耗损量。遇到梅雨天气,地面返潮对木质书柜的损伤也加大。十年后的水吧运营需求加大,出现了很多供电和设备排水的问题。牛棚咖啡馆更是因为棚顶保温原因,不能达到一个舒适的供客人歇息的环境。原有楼梯的残破和空间狭小,增加了许多上下客人的危险。
当先锋书店把现实问题一个个列给我们的时候,我们觉得这个项目的难点不仅仅是解决这些运营难题,而是一个文物保护的建筑如何找到一种历史和现代的平衡,既要保护这座家祠的原有特色,又要让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。碧山书局需要有明确的经营策略和计划,这都需要契合时代消费和需求的变化,进行与时俱进的思考。如果过度保护而束缚了空间的市场化发展,使碧山书局成为仅供观赏的展品,也就失去了其作为文化容器的价值。
碧山书局的更新是让人们重新认识和体验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家祠,并非“守旧”,而是守住一种通过徽派建筑的外在风貌、功能和场景结合的沉浸体验,唤起人们对徽州历史的敬意、文化的体悟,从而塑造一种归属感,在功能、经济价值得以实现下,守住文脉传承。
碧山书局的更新是让人们重新认识和体验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家祠,并非“守旧”,而是守住一种通过徽派建筑的外在风貌、功能和场景结合的沉浸体验,唤起人们对徽州历史的敬意、文化的体悟,从而塑造一种归属感,在功能、经济价值得以实现下,守住文脉传承。
屏风书柜向后隐退,把观者的视线引向画面中心。两边的边线并不聚焦到某一个消失点上,而是集中在无形的中轴线上。对称的书柜因此并没有创造出一个让人产生幻觉的三维空间,而是标示出一个视觉中心之所在。
在中国绘画中,屏风是一种准建筑形式,对其所处的三维空间进行划分,屏风画不仅具有装饰功能,还能通过画面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思想。如:五代南唐画家王齐翰《勘书图》屏风上绘制的田园景色和草堂则象征着他隐退山野的生活。画家通过屏风这种媒介,将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融入室内环境,既能表现文人墨客追求的高雅情趣,又是文人内心世界的映象。
整个书局虽然是人文空间,但是不能为了人为而独立存在,因原为家祠建筑,天井是建筑内部的采光、通风口的重要功能,也是连接室内与室外、人与自然的重要纽带。因为常年暴露在室外,天井的地面也因为雨水的灌溉长有青苔,夏季排水沟处更是长有野生绿植,这是大自然的生机。
天井的屋檐是中国传统 “四水归堂” 的理念,象征着家族的团结和财富的聚集。既然是“四水归堂”,归到哪也是值得设计的点。进入室内看到得是回形的地面排水沟,我们改变原有的端景台,改为两个莲花柱磉架构一条长形碧山青石,这块青石是十年前碧山书局购入的,经过了十年的天然的磨炼已有裂纹,在搬运调整的过程中还是裂开了,但是裂开后的青石出现了原有样貌,自然而未被修饰过的石材纹理,那一刻觉得确实回归了自然。“四水归堂”终点也是找到了。
除了面对自然的天井部分,室内部分也同样要说着自然的语言。运用自然材料,如木材、竹子、石头等,来构室内本身。这些材料不仅具有天然的美感,还能够与环境产生共鸣。但书柜墙使用新材料白色夯土材料,是用于建筑外墙材料。目的是保证了实用性,防止室内太潮湿对柜体的影响,但又让室内室外没有明显界限。表面人工做旧处理,之后会在时间下越来越有自己的韵味。
初到碧山时,发现村里的每家房子大小坐落,俯瞰像一个大小不一的方形叠加,白墙黑瓦,鳞次栉比,错落有致,富有韵律和动感的视觉效果。于是在设计中把这种村落规划形式抽象成符号化,在白色的书柜墙上开一个个大小错落的方框,让参观者在行走在选购书籍的过程中,能感受到一种节奏和秩序的美感。
在二楼也同样延续了一楼的元素,左右两边做了白色书柜墙,墙面挖了大小错落的方框嵌入书柜。在拆除二楼正面原有书柜后,原有青砖墙露出原貌,大小不一的青砖竟各式各样,甚至有些撞色,完全我们想要的村落符号,于是改了原稿设计保留砖墙,墙面挂了一排整齐的诗句节选。古朴的错落感和韵律感,和新加入整齐统一的诗句,造成了一种文化冲突,就像我们把现代设计